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有机质结构特征
编号:27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11-13 09:34:33 浏览: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砂岩型铀矿从20世纪60年代由地浸工艺的开发,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铀矿床类型之一。伊犁盆地南缘存在包括蒙其古尔和洪海沟地区在内的多个氧化还原过渡带成因的大型和超大型砂岩型铀矿(吴斌等,2018;贾志勇等,2020)。虽然有机质在氧化还原过渡带成因的砂岩型铀矿富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Bai et al., 2022;邱林飞等,2024),但由于有机质大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铀元素富集机理以及这一过程对有机质大分子结构的改造作用仍不明确。
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方法对伊犁盆地南缘洪海沟地区和蒙其古尔地区处于不同氧化还原分带,不同铀元素富集程度的煤、泥岩、砂岩中的可抽提有机质进行组分析。结果表明:(1)煤的可抽提组分中的等效双键数量(DBE)较高且含氧化合物占比达80%以上,表明煤中聚合芳环和碳氧不饱和键大量存在;砂岩和泥岩的可抽提物特征相似,主要以DBE较低的O2-O4组分为主(图1);(2)随着富铀程度增加,不同类型样品可抽提物均表现出碳氢氧(CHO)组分中的O2-O7组分逐渐减少,总体DBE值降低,且总体碳链长度降低的规律(图2),可能说明鳌合铀酰离子运移的有机酸的碳链较短或铀元素辐射作用导致有机质缩合的结果;(3)砂、泥岩富铀样品抽提物主要为一元羧酸,且其占比随富铀程度增加逐渐提高,并以C16和C18烷酸为主。
初步研究表明FT-ICR-MS可用于研究有机质与铀元素富集之间的关系,并有可能揭示有机质在铀元素运移、富集的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伊犁盆地南缘;有机质结构;FT-ICR-MS
报告人
王国志
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稿件作者
王国志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刘大永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1月14日

    2025

    11月17日

    2025

  • 09月28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11月17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长江大学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