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地区页岩气井中硫化氢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判识—来自硫同位素的证据
编号:27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11-13 09:37:07 浏览: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泸州地区页岩气井中硫化氢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判识—来自硫同位素的证据
孙鹏1*, 曹旭1, 李农2, 高培丞2
1.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武汉, 430100
2.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成都, 610056

传统观点认为页岩气藏中不含硫化氢或含有微量的硫化氢,然而近年来在全球9套页岩地层天然气中检测到了硫化氢。其中我国四川盆地各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中均检测到了硫化氢,目前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中硫化氢含量最高。硫化氢的存在严重威胁安全生产、腐蚀设备、增加环境风险并显著提高开发成本。因此,准确识别泸州地区页岩气中硫化氢的来源,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区域安全高效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泸州地区各单元五峰-龙马溪组天然气组分特征较为类似,均具有高甲烷含量、低重烃含量、低CO2和N2含量一高三低的特点(表1)。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有少量非烃气体,主要为干气气藏。其中甲烷含量分布在97.59-98.11%,乙烷含量分布在0.12-0.22%,硫化氢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分布在3.7-14.8mg/m3。然而在乙烷碳同位素以及硫化氢硫同位素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乙烷碳同位素分布在-27.19‰—-33.80‰,硫化氢硫同位素分布在-4.11‰—13.29‰(表1)。
表1 泸州地区天然气组分及碳、硫同位素值
井号 甲烷
%
乙烷
%
丙烷
%
丁烷
%

%
二氧化碳
%

%
硫化氢
(mg/m3
乙烷δ13C
(‰)
硫化氢δ34S
(‰)
泸203H123-2 98.3 0.18 0 0 0.14 1.36 0.02 4.9 -33.80 2.03
泸203H64 97.59 0.21 0 0.02 0.3 1.85 0.03 14.8 -33.40 -4.11
阳101H10-4 98.01 0.22 0.02 0.01 0.25 1.46 0.03 11.6 -32.95 9.88
泸203H153 97.6 0.19 0 0.03 0.12 2.04 0.02 13.2 -31.83 -0.58
阳101H1 98.09 0.20 0.01 0.01 0.11 1.55 0.03 7.3 -33.11 2.66
阳101H29 97.94 0.19 0.01 0.01 0.23 1.6 0.02 10.9 -31.06 3.43
泸210 97.56 0.16 0 0.02 0.58 1.65 0.03 8.6 -27.96 11.30
泸225 97.87 0.11 0 0.01 0.26 1.72 0.03 9.7 -28.51 10.95
泸213 98.34 0.18 0.01 0 0.42 1.03 0.02 8.42 -29.75 4.13
泸218 97.61 0.16 0 0 0.66 1.54 0.03 3.7 -28.96 2.74
泸219 98.11 0.12 0 0.02 0.1 1.6 0.05 14.02 -27.19 3.30
泸224 97.64 0.12 0 0.01 0.49 1.71 0.03 7.6 -29.90 13.29
整体来看本次研究硫化氢硫同位素变化较大(图1),根据硫化氢硫同位素的高低可划分为三种硫化氢来源,分别为混合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10‰)、热裂解作用(4‰左右)、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0‰)。具体成因分析如下:
①其中泸224、泸225、泸210、阳101H10-4井硫化氢硫同位素较重均大于10‰,该硫化氢硫同位素特征与下伏地层震旦系硫化氢硫同位素类似;此外碳同位素及组分特征进一步证明了这四口井具有混合气的特征;结合地震剖面可以看出,泸225井位于两条通震旦系大断层的上盘,从地质与构造角度上进一步支持了泸225井可能混合了下伏天然气。根据以上三条证明,认为泸224、泸225、泸210、阳101H10-4井为混合下伏震旦系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生成的硫化氢。
②本次研究中大部分井硫化氢硫同位素在2.03‰—4.13‰左右,该特征与龙马溪组页岩干酪根有机硫同位素(2.8‰—4.2‰)类似,因此认为大部分井硫化氢来自于自身干酪根热裂解作用。
③最后还有部分井硫化氢硫同位素较轻,分布在-0.58‰—-4.11‰,推测与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有关。经过前期的调研发现,在页岩气开发阶段一些井加入了“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起泡剂。硫化氢硫同位素约轻的井,其返排液中的硫酸根浓度越高;并且从加入时间随硫同位素变化图(图3)可以看出,加入起泡剂时间越长,硫同位素约轻;并且可以看出泸210、泸219井、泸203H60平台,随着加入起泡剂时间的增加硫化氢硫同位素逐渐变轻,故细菌与起泡剂中“十二烷基硫酸钠”发生了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生成硫同位素较轻的硫化氢。因此本次研究认为硫化氢硫同位素较轻的部分,是由于混入了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生成了硫化氢。
关键词
页岩气;硫化氢;硫同位素
报告人
孙鹏
副教授 长江大学

稿件作者
孙鹏 长江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1月14日

    2025

    11月17日

    2025

  • 09月28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11月17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长江大学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